一文全面看懂什么是大模型(LLM)

近两年科技圈人工智能,AI成为行业热门,“大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一词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围观吃瓜的同时想必也会有疑惑,GPT,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这些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是连起来却觉得理解不完全。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大模型”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如此神奇?

网上对大模型的介绍五花八门,不是很全面,本文比较完整地介绍什么是大模型、大模型的特点、大模型的分类、大模型怎么练成的,以及大模型发展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可以应用的方向等等,内容比较长,但对于学习了解大模型必须都得了解这些。

什么是大模型?

背景

上世纪中叶,AI开始发展时有三种流派,其中之一为“联结主义”。这派观点认为实现AI的关键在于模仿人脑的神经元等结构,逐渐发展为现在常见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模型的出现并非偶然,而且人工神经网络在大模型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二者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趋势,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下本书于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相关章节介绍。

人类的智能活动非常复杂,以语言为例,其中涉及大量的知识和推理。比如阅读文章时需要理解语句,识别其中的语法和语义,推断其中的逻辑关系,并将这些信息组合起来,最终形成整篇文章的意义。同样的,当进行对话时就需要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应。大语言模型可以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来模拟这些复杂的处理和推理过程,从而对这些任务进行建模和解决。这不仅有助于改进现有的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还可以提供新的工具,用于更深入地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通过发展AI来探索和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这也是AI的初衷之一。

这里我们顺便讲一下我们经常接触的”涌现“这个词的定义。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举一个例子,新生儿学会说话基本都是在一岁至一岁半,尽管很多时候都是不明所以的单字词,但是前期在大量的听、学习和理解过程,突然某一天就开始说话了,并能理解大人讲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现象就可以视为人类语言能力的“涌现”。

同样的,在人工智能领域,计算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深度学习模型的参数积累到一定量时,便实现“涌现”能力,不可否认的,早期预训练模型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情,比如过去NLP中的文字生成、文本理解、自动问答等下游任务。在大语言模型不仅生成的文本更加流畅,内容的真实性也有了显著改善。当然,大模型最终能否走向“通用人工智能(AGI)”仍然不确定,只是目前来看,大模型的确有希望引领下一个重量级的AI赛道,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大模型热出圈的原因之一。

模型定义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使用过很多模型,比如自制雪糕的雪糕模具,蛋糕店里摆着的蛋糕模型,装着鸡蛋羹的碗等等,这些都是模具,我们可以使用这些模具来更加简单地完成最终的成品。

进一步的举一个例子,我们做一道菜一般会有油、盐、酱、醋、味粉等调料,还有各种主料、辅料,然后按照一定的火候和时间及操作手法,就可以做出一道美味佳肴。如果你是开一个饭馆,客人又多,肯定会提前准备这些材料,然后客人按照菜单点菜,你拿到点的菜名后,就知道按照什么形式来做出这道菜。

这里的菜名就相当于一个模型,只要你知道菜名,就知道按需要的主料、辅料、火候、时间及操作手法,做成(输出)你这道菜,当然作为厨师的你肯定提前培训/练习(训练)过怎么做这道菜。

前面讲的都是实体的模型,映射到虚拟上,就包括我们听到过很多次的数学建模:

我需要大量计算一个数的平方最后减去3,一个一个计算太麻烦了,我就可以先使用一个数,计算它的平方再减去3。根据这个例子,建立一个模型,就变成一个虚拟的“模具”,我就可以使用这个“模具”来计算我其他的数据了。

在计算机领域,一个模型通常由输入,参数和输出组成。结合上面的例子,你需要计算的数据就是输入,减去的三就是参数可以调整,最终给你的计算结果就是输出。

结合模型的抽象含义: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物件(物件并不等于物体,不局限于实体与虚拟、不限于平面与立体)。你能更好地理解到模型的意思。

接着终于到今天的主题,大模型,从字面上看,就比模型多了个大字,这里的大,基本包含以下含义:

  • 参数数量大

大模型拥有大量的模型参数,这些参数可以是数十亿(Billions)甚至数千亿(Trillions)。例如,一些先进的语言模型可能拥有超过100亿个参数。

  • 模型复杂度

由于参数众多,大模型可以捕捉和学习数据中非常复杂的模式和关系。

  • 训练数据量大

大模型通常在大规模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这些数据集可能包含数十亿个单词或更多,使得模型能够学习到丰富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

  • 计算资源大

训练和运行大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包括高性能的GPU或TPU、大量的存储空间以及高效的计算框架。

  • 涌现能力

如前所述,大模型可能会展现出一些未明确编程的复杂能力,这些能力似乎是随着模型规模增加而自然出现的。

一句话来概括大模型:

海量的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或学习方法,在大量的计算资源上,训练出的一种计算机软件模型,这种模型具有海量的参数,体现出人工智能的涌现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体现出很强的适用性。

大模型≠人工智能,大模型只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路线上截目目前的一种实践手段,而且目前的大模型表现还处在弱人工智能阶段,更多关于人工智能的讲解,可以看本书这篇《什么是人工智能

什么是模型参数?

还是拿前面做菜的例子来说,如果做一道菜可操作空间比较少,那么做出来的菜味道肯定很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人的口味(上海人喜欢喜甜,湖南喜辣,四川喜麻辣),给你的调料越多,操作时间越充足,再加上不同火候、容器等等,你可以按要求做出更好更符号要求的菜,说不定还能创作自己独有的味道。

以上讲的这些各种选择因素,在大模型里面就是参数,模型参数越大,推理能力越强,模型参数的数量增加可以类比人类大脑本身的成长和成熟。

模型参数是指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中可学习的权重和偏置等变量。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来调整这些参数,以最小化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参数的初始值通常是随机的,随着训练的进行,它们会逐渐收敛到合适的数值,以捕捉输入数据中的复杂模式与关系

在大模型中,参数的数量通常非常庞大。举个例子,OpenAI的GPT-3模型拥有约1750亿个参数,使其能够执行更复杂的任务,如自然语言生成、翻译、摘要等。大量参数使模型具有更强的表示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计算成本和内存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大模型通常需要特殊的硬件资源(如GPU或TPU)和优化策略(如分布式训练和混合精度训练)来进行有效训练的原因。

大模型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大模型的参数可以通过训练过程自动调整以捕获输入数据中的复杂关系。这类模型通常具有较深的网络结构和较多的神经元,以增加模型的表示能力和学习能力。

大语言模型训练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无监督学习

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无监督预训练,得到一个能进行文本生成的基座模型。

比如GPT-3这个基座模型的训练数据,有多个互联网文本语料库,覆盖新闻、书籍、论文、维基百科、社交媒体等等,训练的数据足足有3000亿的token(一文看懂什么是token):

有了大量可以训练的数据之后,采用无监督学习的方式训练模型(数量巨大,人工无法进行监督),自行学习人类语言的语法、语义,了解表达结构和模式。然后就有了根据模型的上下文预测后文的内容,并且根据具体的答案来更新预测的权重,从而根据下文合理地预测下文。随着训练越来越多,生成的能力会越来越好。

这里面训练最核心的机制大部分是采用了Transformer 深度学习模型架构,关于这块的相关内容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可以阅读《图解Transformer原理》一文。

这个步骤最耗时、费算力、烧钱,光GPT-3,就用了数个月,成百上千个V100 GPU,几百万美元的成本。

第二步,监督学习

通过一些人类撰写的高质量对话数据,对基座模型进行监控微调,得到一个微调后的模型,此模型除了续写文本之外,也会具备更好的对话能力。

第一步训练得到的基座模型,并不能进行使用,比如不具备我们常用的对话能力,这时候需要对基座进行微调,给模型看很多对话数据(语言模型为例),得到微调后的基座模型,让模型更适应特定任务。

这个阶段训练相对于基座模型训练所需数据概型比较少,训练时间短,成本低很多,这个阶段模型不再从海量的数据里面学习,而是从人类写的专业高质量的对话里学习,相当于既给了模型问题又给了模型人类认可的答案,属于监督学习,也叫监督微调(SFT,Supervised Fine-Tuning)完成后得到一个SFT模型。

第三步,训练奖励模型+强化学习训练

用问题和多个对应的回答数据,让人类标注员对对话质量进行排序,然后基于这些数据,训练出一个能对回答进行评分预测的奖励模型。然后用奖励模型对第二步得到的模型对问题的生成回答进行评分,利用评分进行反馈进行强化学习训练。

这有点类似于训练小狗,小狗随着和训练师的互动,会发现某些动作能获得食物,而某些动作会获得惩罚,通过观查动作和惩罚之间的关系,小狗会逐渐训练成训练师所期望的样子。

要让模型一样,达到人类希望的样子,也是一样的道理,让模型对问题进行回答,然后对问题进行评估(3H原则:Helpful-有用性、Honest-真实性、Harmless-无害性),但是靠人类来评估效率太低,所以我们先训练一种奖励模型用来评估。相对于人类来评估,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大强化学习,最终大模型就被练成了。

可以看这个视频,了解下ChatGPT的训练过程

大模型用到的主要技术

大模型使用了许多高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s)

大模型通常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拥有多个隐藏层,以捕捉输入数据中的高阶特征和抽象概念。

在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大模型通常采用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局部感受野、权值共享和池化操作等设计,CNN可以有效处理图像数据,提取多尺度的视觉特征。

在序列数据处理任务(如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中,大模型可能采用循环神经网络或其变体(如长短时记忆网络)来捕捉时序关系。

Transformer 是一种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的神经网络架构,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大模型中。Transformer 可以并行处理输入序列中的所有元素,大幅提高了模型的训练效率。

  • 预训练与微调(Pretraining and Fine-tuning)

为了充分利用大量参数,大模型通常先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学到通用的特征表示。然后,在特定任务的数据集上进行微调,以适应特定应用场景。

  • 分布式训练(Distributed Training)和混合精度训练(Mixed Precision Training)

为了处理大模型的计算和存储需求,研究者采用了一些高效训练策略,如分布式训练(将模型和数据分布在多个设备或节点上进行并行计算)和混合精度训练(利用不同精度的数值表示以减少计算和内存资源需求)。

这些技术和策略共同支持了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使其在各种复杂任务中取得了出色的性能。然而,大模型也带来了训练成本、计算资源和数据隐私等方面的挑战。

大模型的分类

模型的发展最初是伴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的,这是由于文本数据的数据量更大且更容易获取。所以目前大模型最大的分类还是大语言模型,近两年衍生出一些语言与其他形式融合的大模型,例如,文字生成音乐(MusicLM)、文字生成图像(DALL-E2,Midjourney)、文字图像生成机器人动作(RT-1)、文字生成视频(Sora)等。

大模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大语言模型

专注于处理自然语言,能够理解、生成和处理大规模文本数据。大语言模型在机器翻译、文本生成、对话系统等任务上取得显著成果。OpenAI的GPT系列是其中的代表,包括最新的GPT-4。

视觉大模型

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任务,例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生成等,视频生成。它们能够从图像中提取有关对象、场景和结构的信息。例如Vision Transformer(ViT)就是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视觉大模型,用于图像分类任务,而Diffusion Transformer(DiT)是一种结合了扩散模型和Transformer架构的深度学习模型,它通过逐步去除噪声并逆转这个过程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特别在处理复杂图像模式和细节方面表现出色。

多模态大模型

能够处理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等,并在这些数据之间建立关联。多模态大模型在处理涉及多种感知输入的任务上表现出色,如文图融合、图像描述生成等。多模态是大模型接下来发展的一大趋势。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就是一个多模态大模型,能够同时理解文本和图像,用于任务如图像分类和自然语言推理。

决策大模型

专注于进行决策和规划,通常应用于强化学习等领域。它们能够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环境时做出智能决策。深度强化学习中的模型,如AlphaGo和AlphaZero,是决策大模型的代表,能够在围棋等游戏中取得超人类水平的表现。

行业垂直大模型

专门设计用于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任务,如医学、环境、教育等。它们通常在处理特定领域的数据和问题时表现出色。在医疗领域,大规模的医学图像处理模型用于诊断和分析。在金融领域,模型可能用于风险评估和交易策略。

大模型的挑战和困难

大模型在2023年突然遍地开花,井喷式发展,尤其是后半年,几乎大部分科技公司、学术团体、研究机构、以及学生团队都在发布各自的大模型,感觉大模型突然从洛阳纸贵到了唾手可得,24年开始很多项目都关于大模型方面的,是当前(截止2024年上半年)资本亲睐的方向。与此同时,大模型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归纳下。

训练成本

前文在如何训练大模型里提到过,大模型的规模和复杂性是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进行训练和推断。通常需要使用高性能的计算单元,如GPU(图形处理单元)或TPU(张量处理单元)来支持大模型的运算。

算力、数据、算法模型三者共同构建了大模型应用的发展生态,三者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算力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大模型的训练速度和模型的规模,更强大的算力可以支持更大的模型、更长的训练时间,以及更高的训练精度;数据的多样性、质量和规模对大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有重大影响,丰富的数据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不同情境和问题,提高模型的性能;算法模型的改进可以减少对算力和数据的需求,使模型更高效地训练,或者在有限的数据条件下取得更好的性能。

数据成本

训练的数据越多越全,对模型训练的效果会更好,涌现的能力可以越强大,但是对于训练的数据成本比较多,需要规模巨大、类型多样、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的数据集合,它超出了传统数据处理软件的能力范围,需要新的技术和方法来进行分析和利用:

  • 大量(Volume)

大数据的数据量非常庞大,通常以TB(太字节)、PB(拍字节)或EB(艾字节)为单位来衡量。例如,据统计,202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产生的数据量达到59ZB(泽字节),相当于每天产生160亿GB的数据。

  • 高速(Velocity)

大数据的数据流动速度非常快,需要实时或近实时地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例如,每天有数十亿条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信息在网络上流动,每秒钟有数百万次的搜索请求在搜索引擎上发生,每分钟有数千小时的视频在视频平台上上传。

  • 多样(Variety)

大数据的数据类型非常多样,包括结构化的数据(如数字、文本等)、半结构化的数据(如XML、JSON等)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如图像、音频、视频等)。这些数据来自于不同的来源,如传感器、日志、社交媒体、网页、文档等。

  • 价值(Value)

大数据的价值密度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其中有用的信息只占一小部分,需要通过有效的分析方法才能挖掘出来。例如,一张照片中可能只有人脸或物体的部分信息是有价值的,而其他的背景或噪声则是无用的。

  • 真实(Veracity)

大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大数据中可能存在不准确、不完整、或重复数据,这会影响数据质量和分析结果。因此,需要对大数据进行清洗、整合等操作来提高真实性。

算力成本

大模型的规模和复杂性,它们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进行训练和推断。通常需要使用高性能的计算单元,如GPU(图形处理单元)或TPU(张量处理单元)来支持大模型的运算。这些硬件在成本非常昂贵,2024年上半年英伟达A100、H100芯片售价就超过了20万元/片,而巡训练大模型需要成千上万块类似的芯片。

另一方面,训练模型通常需要耗时好几个月甚至年时长,这对电力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些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需要烧掉大量的资本。

算法

算法的改进,对训练成本影响也非常大,包括时间成本,人工智能在最近几年大模型上快速推进,主要是2017年在自然语言推理上提出的Transformer架构,突破了循环神经网络 (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上的限制。

而算法的改进,主要依赖于人才储备,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对人才的需求非常高,招骋市场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正因为这些成本在 ,所以在商业落地使用上,需要使用大模型都比较贵,一般人员只能测试偿个鲜,无法得到大范围铺开使用。未来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是如何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商业化和应用上才能大面积铺开。

能力边界

大模型强大的表达能力使其对各类问题几乎拥有和人类一样的理解,具有惊人的生成和理解能力,可以根据内部表示生成新的信息,如图像、声音、文本等,并能够理解言外之意、隐喻、幽默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大模型还具有人类独有的创造学习,大模型具有潜在的学习推理和规划能力,可以根据目标进行推理和决策,并通过反馈与环境交互,甚至能够塑造环境。它能够根据现有的数据信息推测未来,能够根据描述创作出符合条件的各类作品。

幻觉问题

虽然截止目前大模型的能力得到人类的认可,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被常常诟病的幻觉问题,大模型往往缺乏常识和道德观念,可能会产生虚构、错误或有害的输出。

因为大模型是依赖于训练的数据,往往数据和语料库是过时的,对于专业领域的问题以及现实实时发生的信息无法及得得到补充。

另外,目前的大模型都是预生成式推理的,能推理一些上下文信息,但是无法做一些逻辑关系处理,比如简单的数学运算、对现实物理世界的理解等等。

重复问题

大模型除了幻觉问题,还存在重复输出内容的问题,有时候大模型会出现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内容,会重复输出相似的内容,或抄袭已有的内容。

歧视和偏见

在国外,大模型的输出内容最被不能接受的就是偏见问题,我们知道国外对人种歧视和性别歧视比较敏感,而大模型缺乏自我意识和情感表达,经常会出现一些歧视性的内容,会生成偏执的内容,让人们认为是缺乏人性和同理心的。

应用落地

行业知识不足

数据犹如大模型的“养料”,直接决定了模型能否良好成长和发挥效用。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产业应用层面,获取充足且多样化的高质量数据都是培养强大AI大模型的关键要素。

对比现在很多通用大模型,都是个别头部科技公司训练出来的模型,在行业知识、语料不足,很难解决行业中遇到的复杂任务,所以通用大模型用于行业,需要做二次预训练,才能在行业上真正使用起来

应用经验不足

由于近几年大模型快速发展,每天都日星月异,技术变化太快,配套的相关人工智能技术教育体系跟不上,大量的人才缺口(前段时间李一舟事件就可以反馈出社会对培训教育的需求是多么强烈)。

与此同时,大模型出现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虽然能力很强大,但是在实际商业落地使用上还是比较少,没有沉淀相关的落地经验,使得无论企业和个人,在使用大模型上面都面临着挑战,摸着石头过河偿试使用,

使用门槛高

大模型在普通人看来使用门槛还是很高,虽然身边的人都听说过大模型、ChatGPT、文心一言这些关键词(更多关键词学习可以看这一文《学习AI必须了解的技术性关键词一览》),实际上真正了解的人很少,使用上大部分只会使用聊天框与模型进行对话,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复杂性

大模型通常是基于复杂的深度学习技术和大量的数学知识构建的,这要求用户至少具备一定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模型的工作原理和参数调整对其性能的影响。

计算资源需求

大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进行训练和推理。对于普通人来说,获取和维护高性能的计算硬件(如GPU集群)是困难的,且成本高昂。

数据处理和准备

使用大模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格式化和预处理,这通常需要专业的数据科学知识和技能。普通用户可能缺乏处理大规模和复杂数据集的经验。

模型调优和优化

大模型往往需要细致的调优以达到最佳性能,这包括超参数的调整、模型的微调等。这些操作需要专业知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挑战。

软件和工具的了解

大模型通常需要使用特定的深度学习框架和工具,如TensorFlow、PyTorch等。学习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也需要时间和精力。

为了降低这些门槛,需要开发更加用户友好和易用的工具和平台,提供更加直观和简单的接口,以及更多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帮助普通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模型。

目前主流的大模型有哪些(截止2024年上半年)

国外的大模型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系列

由OpenAI开发,包括GPT、GPT-2、GPT-3和最新的GPT-4,这些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文本生成、问答系统等。

目前影响囝最大的是GPT4(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4),包括4.0默认模型;4.0联网模型;4.0数据在线分析模型;4.0插件模型;4.0图片生成模型

与其他语言模型相比,ChatGPT 4 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更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ChatGPT 4 使用了最新的自监督学习方法,可以自动从大量的无标签数据中学习到更加丰富和准确的语言知识,从而提高模型的语言理解能力。

  2. 更高的文本生成质量:ChatGPT 4 的生成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可以生成更加自然、流畅、富有创造性的文本,例如自动写作、自动对话、自动翻译等等。

  3. 更高的效率和可扩展性:ChatGPT 4 在训练和推理方面都进行了优化,可以处理更大的数据集和更复杂的任务,同时也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和可扩展性。

  4. 更加透明和可解释:ChatGPT 4 的内部结构和参数可以更加清晰地解释和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模型进行调优和改进。

LLaMA系列

LLaMA系列是由Meta AI(Facebook的母公司)发布的一系列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Meta AI),旨在提供高效且性能优异的语言模型。

LLaMA模型有多个版本,参数量从7亿(7B)到650亿(65B)不等。根据,具有130亿参数的LLaMA模型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胜过了参数量达1750亿的GPT-3,并且可以在单个V100 GPU上运行。最大的650亿参数的LLaMA模型可以媲美谷歌的Chinchilla-70B和PaLM-540B。

LLaMA模型的开源性质促进了AI社区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和开发者可以自由地进行实验和创新。Meta还提供了《负责任使用指南》来指导开发者如何安全地使用这些模型,目前已开源了LLaMA3部分参数模型。

Claude系列

Claude系列是由Anthropic公司开发的一系列大型语言模型。Anthropic是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由几位前OpenAI团队成员创立,致力于开发可靠、可解释和安全的AI系统。Claude系列模型在设计时特别考虑了安全性和可解释性,旨在减少大型语言模型中常见的偏见和不准确性问题。

Claude系列模型的特点包括:

  • 安全性:Claude系列在设计时注重减少有害输出,提高模型的安全性。

  • 可解释性:这些模型旨在提供更好的可解释性,帮助研究人员和开发者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

  • 多任务能力:Claude系列模型通常在多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表现良好,包括文本生成、问答、文本分类等。

  • 模型规模:Claude模型有多个不同的规模版本,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和计算资源限制。

  • 开源合作:尽管Anthropic的一些研究成果是闭源的,但公司也参与开源合作,与学术界和工业界共享一些研究成果。

  • 持续迭代:Claude系列模型在不断迭代和更新中,以提高性能并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由Google开发的双向Transformer模型,具有3.4亿个参数,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广泛应用于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等任务。

T5(Text-to-Text Transfer Transformer)

由Google Research提出的通用文本到文本转换模型,具有1.7亿个参数,可以执行多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如翻译、摘要、问答等。

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

由OpenAI提出的跨模态预训练模型,具有4亿个参数,能够同时理解文本和图像,实现图像分类、图像生成等任务。

DALL-E

由OpenAI开发的图像生成模型,具有1.2万亿个参数,能够根据文本描述生成与之匹配的图像。

国内的大模型

目前,中国也在积极开展大模型的研究和开发。以下是一些中国的大模型项目:

百度-文心一言

百度的文心一言(ERNIE系列)是预训练语言模型,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百度利用该模型在搜索、信息流推荐、广告投放、智能写作、对话系统等场景中实现智能化升级,提供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

主要广泛应用于搜索引擎优化、个性化新闻推荐、自动化广告内容生成、辅助写作、以及提供对话系统智能响应等。

阿里-通义千问

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基于阿里云构建,适用于电商、金融、物流等多个业务场景,优化商品推荐算法,提升客服效率,辅助决策分析,并在文本生成、问答交互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在电商推荐系统、智能客服、物流优化、金融风险评估等业务场景中发挥作用,通过文本生成和问答交互提升用户体验。

华为-盘古

华为的盘古大模型系列旨在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盘古大模型可应用于华为云服务,赋能行业解决方案,并提供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智能硬件设备的智能功能。

在华为云平台上提供服务,支持智能终端设备的功能增强,如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以及在行业解决方案中提供深度学习模型的即服务(MLaaS)。

科大讯飞-星火

科大讯飞推出的星火大模型是一种认知智能大模型,集成了多种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在教育、医疗、政务、司法等行业应用场景中广泛使用,尤其在智能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和知识图谱构建等方面表现突出。

在教育、医疗、政府服务和法律咨询等行业中,星火大模型能够提供语音交互、自动语音翻译、智能语音助手等功能。

商汤科技-日日新 SenseNova

商汤科技发布的“日日新 SenseNova”大模型体系展示了问答、代码生成、2D/3D 数字人生成、3D 场景/物体生成等 AI 模型应用能力。商汤大模型在专业文本理解、代码生成和辅助初步医疗问诊领域展现出较强的能力。

在需要专业文本分析、代码生成、数字人交互和3D场景渲染的领域中,SenseNova能够提供创新的AI驱动解决方案。

腾讯-混元

腾讯混元大模型是由腾讯全链路自研的实用级大模型,拥有超千亿参数规模,已深度应用到腾讯云、腾讯广告、腾讯游戏、腾讯金融科技等多个业务场景中。

在腾讯云服务、广告系统、游戏开发、金融科技产品以及社交网络等多个业务场景中,混元大模型能够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

百川智能-Baichuan系列

百川智能发布的Baichuan系列模型,包括Baichuan2-7B、Baichuan2-13B等,是国内首发的开源大模型,文本能力表现较好,适合知识问答、文本创作等场景。

适合于需要进行知识问答、文本创作、内容分析等任务的应用场景,尤其适合于中文语言环境。

智谱AI-GLM系列

智谱AI的GLM系列大模型,如GLM-4,是基于千亿基座模型GLM-130B,具备问答、多轮对话、代码生成功能的中英双语大模型。在国内外大模型评测中,GLM-4表现亮眼,与国际一流模型水平接近。

在国际化的应用环境中,GLM系列大模型能够提供多轮对话管理、编程问题的解决方案生成、以及复杂的语言翻译服务。

发展方向和趋势

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模型的发展方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包括多模态融合、自监督学习、增强学习与自我调节、去中心化学习、可解释性与透明度提升、轻量化设计、领域定制化、语言多样性、社会责任与伦理规范、全球合作与生态可持续性等。

多模态融合

未来的大模型将更多地融合处理多模态数据,如文本、图像、视频等,实现不同模态信息的有效交互和整合。这种融合将进一步提升模型在多领域任务上的性能。例如,结合视觉和语言信息的多模态模型可以在医疗影像分析中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或在自动驾驶中整合视觉感知与自然语言指令。

自监督学习

自监督学习作为减少对标注数据依赖的关键技术,将在未来大模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自动生成标签或任务,模型能够在大量未标注数据上进行训练,提升性能,同时降低数据标注的成本和时间。据估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75ZB,这为自监督学习提供了巨大的数据基础。

增强学习与自我调节

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大模型将更加灵活和高效。通过增强学习方法,模型能够根据环境反馈自我改进,快速适应新领域和任务,实现持续的优化和进化。这种能力对于快速变化的互联网环境和不断更新的技术需求至关重要。

去中心化和联邦学习

数据隐私和安全性的考量将推动大模型向去中心化和联邦学习发展。这种模式允许在不同数据源之间共享和协作训练模型,而不需要集中数据,从而提高数据隐私保护。据Gartner预测,到2023年,90%的企业将采用联邦学习,以解决数据隐私和合规性问题。

可解释性与透明度

提高大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用户和监管机构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增加对AI系统的信任,促进负责任的AI部署。随着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法规的实施,模型的可解释性已成为法律要求。

轻量级和低功耗设计

随着移动设备和边缘计算的普及,未来的大模型将更加注重轻量化和低功耗设计,使其能够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有效运行。这将推动模型优化技术的发展,如知识蒸馏和模型剪枝,以减少模型大小和计算需求。

领域特定的定制化模型

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的增加将推动大模型向特定领域发展,形成针对医疗、法律、金融等行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据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到2026年,医疗保健AI市场预计将达到361亿美元,这表明了领域特定模型的巨大潜力。

语言多样性和跨文化理解

全球化背景下,大模型将更加注重语言多样性和跨文化理解,处理不同语言、方言和文化背景的数据,以实现更广泛的跨文化应用。随着“一带一路”等全球合作项目的推进,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

大模型的发展将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确保技术的应用符合道德标准,避免偏见和歧视,促进公平和包容性。企业社会责任(CSR)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推广,要求AI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其社会影响。

全球合作与开放创新

未来的大模型发展将倡导全球合作与开放创新,通过共享数据、知识和技术,加速AI领域的进步,实现共赢。开放源代码项目和国际合作网络的建立,将促进全球范围内的AI研究和应用。

生态可持续性

随着对环境影响的关注增加,大模型将注重生态可持续性,优化能源效率,减少碳足迹,推动环境友好型AI技术的发展。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减少15%的全球碳排放,AI技术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大模型应用方向

那么,大模型有哪些应用场景呢?之所以大模型这么热闹,主要因其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需要自然语言处理的领域。以下举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自然语言处理(NLP)

文本生成与总结:可以自动生成文章、报告、摘要和邮件。

机器翻译:用于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情感分析:帮助企业了解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感受。

问答系统:提供快速、准确的回答,用于客户服务、教育和技术支持。

内容创作

创意写作:协助创作小说、剧本和诗歌。

新闻撰写:快速生成新闻稿和报道。

广告与营销:创作吸引人的广告文案和营销材料。

数据分析

数据解释:帮助用户理解复杂的数据集。

趋势预测:分析数据以预测市场趋势。

自动化报告:生成定期的数据报告。

教育与辅助学习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风格提供定制化内容。

作业辅导: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和完成作业。

语言学习:提供语言练习和对话练习。

软件开发

代码生成与补全:帮助开发者更快地编写代码。

错误检测:识别代码中的潜在错误。

自动化测试:生成测试用例和测试代码。

游戏与娱乐

角色对话:为游戏角色生成自然对话。

故事情节:设计游戏的故事线和情节。

个性化体验:根据玩家的行为调整游戏内容。

健康医疗

临床文档生成:帮助医生记录和生成病历报告。

诊断辅助:分析医疗文献,辅助诊断。

患者咨询:提供初步的医疗咨询和信息。

法律与咨询

合同审查:分析合同中的关键条款。

法律研究:帮助律师快速查找相关法律资料。

咨询服务:提供初步的法律咨询服务。

License:  CC BY 4.0

©2024 AI全书. Some rights reserved.